探寻中华风水之学,龙脉之说是其精髓奥义、龙者,山脉之行度起伏,连绵不绝,如神龙飞舞、寻龙点穴,即是顺应山川自然之气,觅得生机汇聚之所、欲通此道,非遍览古籍、心领神会不可、以下书目,乃是研习龙脉之学的阶梯与门径,可为同道中人指引。
奠基之作,溯源必读
欲识龙脉,须先明风水之理、以下几部典籍,乃是风水学的源头活水,为后世一切法门之根基,不可不读。
《葬书》:晋代郭璞所著,被尊为风水学的开山鼻祖、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一语,首次定义了“风水”、此书虽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阐明了生气的本质与乘气的方法,是理解龙脉为何能藏风聚气的理论基石、不读《葬书》,则不明风水之本。
《撼龙经》:唐代杨筠松所著、若论专讲龙脉形态,此书堪称第一经典、杨公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天下山脉分为九种星体形态,即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全书以歌诀形式,生动描绘了不同龙形的吉凶特征、剥换变化、行止规律,语言形象,气势磅礴、读此书,如随杨公亲临山野,观龙之生动,察脉之真伪。
《疑龙经》:亦为杨筠松所著,可视为《撼龙经》的姊妹篇与补充、此书重在辨析寻龙过程中的种种疑惑,“疑龙”之名即由此来、书中详述了干龙、枝龙、真龙、假龙、死龙、活龙的区别,以及如何于繁复山水中识别主脉,找到结穴之处、若说《撼龙经》是教人“识龙”,《疑龙经》便是教人“辨龙”,二者合一,方能于寻龙之道上少走弯路。
精深探究,专论之著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之后,可进一步研读后世先贤对龙脉之学进行系统化整理与发挥的著作、这些书籍脉络分明,图文并茂,更便于实践应用。
《地理人子须知》:明代徐善继、徐善述兄弟所著、此书堪称形法风水的集大成者,是一部体系宏大、内容详尽的地理堪舆百科全书、书中对龙脉的论述极为精辟,从太祖山、少祖山到父母山,层层递进,对龙的出身、过峡、开帐、入首等关窍讲解得淋漓尽致、其特点在于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并将理论与大量图例结合,使深奥的寻龙诀窍变得直观易懂。
《雪心赋》:相传为唐代卜则巍所著、此书以四言赋文形式写成,文辞华美,朗朗上口,却蕴含着形法风水的至理、赋中对龙、穴、砂、水四科的论述皆为精要,尤其在龙脉方面,“龙分两片阴阳取,水曲三湾富贵全”等口诀,已成为风水师的口头禅、研读《雪心赋》,不仅能掌握风水要诀,更能领略中华传统术数的文采之美。
《入地眼全书》:宋代静道和尚所著、此书以“入地眼”为名,意在教授读者练就一双能看透地理形势的慧眼、全书以十篇总论开篇,系统讲述了龙、砂、穴、水、向的辨别要领,尤其强调“龙要起伏屈曲,活动为主”、其内容务实,不尚空谈,对山龙的各种形态、吉凶判断标准给出了明确指引,是实地勘察时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近代佳作与研读心法
古籍文字古奥,初学者或感艰涩、近代亦有不少名家,以现代语言对古籍进行诠释,或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著书立说,可作为辅助读物、如民国时期沈竹礽的著作,虽以理气见长,但其对形理结合的论述亦有可取之处、台湾钟义明先生、香港李居明先生等人的著作,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普及风水知识开辟了道路,适合入门者建立初步概念。
研读龙脉书籍,当有次第、可先由《葬书》入手,立其根本;再精读《撼龙经》与《疑龙经》,识龙脉之体用;继而以《地理人子须知》为纲,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最后以《雪心赋》等歌诀赋文为诵记之助、然纸上得来终觉浅,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正的龙脉之学,在于将书本知识与自然山川相互印证、唯有多登山涉水,亲身勘察,用双脚丈量山河,用双眼观察气脉流动,方能真正领悟“寻龙”二字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