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吕太公之所以会将吕雉嫁给刘邦,乃是因为其“善相面”,在见到刘邦(当时称刘季)后,认为其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将吕雉嫁给了他。不过“相面说”太过虚无缥缈,根本无法令人信服,而种种迹象表明,吕雉和刘邦两人的结合,恐怕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史记》原文记载,吕太公“善相面”
此事记载于《史记·高祖本纪》当中,整个事件过程大致如下。
单父(今山东单县)有个叫吕公的人,与沛县县令交好,为躲避仇家而投靠沛县县令,就此在沛县安了家。沛县中的官吏听说县令家里来了重要客人,于是都来拜访。萧何负责安排众人座次,下令说“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就安排坐在院子里”。
高祖刘邦是当地亭长,速来看不起这些官吏,于是在写拜帖时谎称“贺礼一万钱”,事实上没有带一分钱。拜帖递进去后,吕公见之大惊,连忙起身迎到了门口。吕公这个人,擅长给相面,见到高祖的样貌后,对其极为敬重,亲自领其入座。
萧何向吕公说道,“刘季这个人平时爱说大话,不务正业。”
刘邦为了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坐到了上座。酒过三巡置换后,吕公给刘邦使眼色,示意其吃完饭后留下来。等到宾客散去,吕公对刘邦说,“我擅长给人看相,看了那么多人,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你。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给你做妻子”。刘邦自然大喜,连忙答应了下来。
等到刘邦离开,吕夫人对丈夫的决定大为恼火,“你之前总说想让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为儿媳你都不同意,如今怎么就将女儿许配给了刘季呢?”
吕公对妻子说道,“你们女人家不懂”。就这样,吕公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按照《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来看,吕太公之所以会将女儿嫁给刘邦,就是因为他看出了刘邦日后必然飞黄腾达,可是这种“相面”的说法真的足以令人信服吗?要知道当时刘邦可是“名声”在外,好色嗜酒不说,四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反而和寡妇曹氏生下了个私生子,哪有一点潜力股的样子?显然,这件事另有缘由。
如果“相面说”不可信,那么原因究竟为何呢?通过蛛丝马迹分析,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以下两种猜测之一。
猜测一:为保全家人性命
按照史料的记载来看,吕太公一家之所以会从山东逃至江苏,乃是为了避仇。至于是什么样的仇恨使得其举家逃亡不得而知,不过显然已经威胁到了吕太公一家的性命。对逃难之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显然就是保护家人性命,而联姻无疑是一个好选择。
按《史记》的记载来看,吕太公与沛县县令交好,而沛县县令也曾为儿子向吕太公提亲,那么吕太公为何拒绝了熟识的沛县县令,而选择了地痞无赖刘邦呢?这还要从秦国的官制说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各地郡守、郡尉、县令、县尉等高级官员都是由朝廷直接派遣的,而当地低级官员却多为就地提拔,很多都是当地豪门氏族。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沛县县令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声望、人脉、权势方面,显然还不如刘邦这个地痞。这其实也是秦朝时期的通病,在秦末天下大乱之际,各地均有氏族诛杀郡县长官起兵反叛现象。其实萧何和曹参作为县令的左右手,从他们对待刘邦的态度,也不难看出刘邦在当地的权势。
从刘邦的日常表现来看,他在沛县绝对是大佬级人物,不仅兄弟多(樊哙、卢绾等),而且白道也罩得住(萧何、曹参等),甚至多次欺辱当地官吏,而那些人却拿他没有一点办法。两相对比之下,吕太公要保住一家老小,刘邦这个权势滔天的地痞,显然要比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只是空壳的沛县县令更为合适。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载“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也就是说,刘邦的拜帖刚刚递进去,吕太公得知来人是刘季,便大为吃惊的迎到了门口,要知道此时的吕太公还没有见到刘邦,更谈不上“相面”了。他所吃惊的显然是因为刘邦的“声名”,而非“面相”。
猜测二:吕太公与刘邦早已相识
这个猜测源自于《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其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也就是说,刘邦在没有当上亭长之前,曾多次拜访张耳,且在张耳处经常一住就是数月,两人关系显然不一般。
张耳可不是一般人,他曾为信陵君门客,本就是著名的反秦人士,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对其大肆搜捕。刘邦和张耳走的如此之近,那么刘邦是否早年间也是反秦人士呢?这种可能恐怕是存在的。只是由于秦国追捕的紧,他们这才不得不分散隐匿。
而吕太公一边,虽说《史记》并未交代其因何会从山东逃难至江苏,但却可以从此后事情的发展进行反推。在秦末天下动乱之际,吕太公的儿子、吕雉的哥哥吕泽便立即在山东单父发动起义,这说明一个问题,恐怕吕太公一家正是因为在山东单父县从事反秦活动,被发现之后才只得逃命。要知道吕太公乃是齐国吕尚(姜尚、姜子牙)后人,本就是齐国贵族,反秦的可能性太大了。
吕家态度太过奇怪
如此判断,吕太公之所以会从山东逃到江苏,恐怕并不是因为和沛县县令相熟,而是投奔刘邦来了。与沛县县令交好,恐怕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这想必也是吕太公拒绝县令而将女儿嫁给刘邦的原因,他们既然反秦,自然不可能与秦国官吏结亲。
这种猜测其实可以解释诸多疑点:一是吕太公为何得知刘季到来后反应如此之大,且急不可耐的示意其饭后留下,就算看出对方日后潜力无限,也不至于这么急切吧。二是刘邦起兵之后,吕家不仅对其不离不弃,而且无条件的予以资助。三是刘邦起义之后,吕公的儿子吕泽也发动了起义,而起义的地点恰恰就是在老家单县,这说明吕家极有可能在当地已经打下了不俗的根基。
如果这个猜测为真,那么吕雉和刘邦的结合就完全是一场政治联姻,而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秦国统治。这恐怕与此后发生的“易储风波”、“刘吕争权”同样密不可分。
以上两种猜测,大家认为哪种更为可信呢。
《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准”是指鼻梁高,鼻头大。“龙颜”是指相貌像龙。刘邦还是美髯公,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回亲:你看了照片,你觉得他帅吗?当然是不帅了,不过古人的审美标准和咱们现代的应该不一样,没准在那个时候,这就是帅哥也说不定。
吕后(前24—前180),名雉,刘邦之妻,单父县(今山东东单县)人,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又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吕后早年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泅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吕后的父亲过生日,吕后的父亲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刘邦拍马屁,当然要去祝寿,刘邦没有什么钱,但他脸皮厚,胆子大,居然虚报一笔礼品就堂而皇之人席。这事是少见的,吕后父亲知道后,本是带些怒气出来把他赶走,一见却大吃一惊,因为吕后的父亲精于相人之术(也就是看面相),刘邦隆准龙颜,有天日之表,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反对,把爱女嫁给了芝麻绿豆般的小官刘邦。
刘邦将吕后娶过来之后,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骨脑儿地落在吕后一人身上。
早年的刘邦可说有些无赖,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贤惠的吕后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据说刘邦匿居的地方,时常有一片云气笼罩,吕后追踪而至,便一定能够找到刘邦。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入沛县被拥立为沛公,吕后当时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阳,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吕后又晋级成了王妃。
但吕后并没有因此过上舒适的日子,在接下来刘邦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汉战争中,吕后成了项羽的俘虏,甚至在项羽把吕后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后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说,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我想当时的吕后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凉。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吕后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人质,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也造成了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变成心地狭隘,紧张恐怖,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情和办事手法。
及至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后归还刘邦,对吕后来讲,真是恍如隔世。
后来刘邦毁约,重挑衅端,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当上皇帝,吕后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前195年,刘邦死,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孙,怕高祖的子孙欺凌吕氏,故大封外戚诸吕为侯。前180年,吕后崩,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诸吕欲为乱,周勃、陈平等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