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八日,是农历九月初二。农历中,每个月都有一个初一,是每个月的开始。初二就是每个月的第二天。那么,什么是阴历呢?阴历是中国传统的日历计算方式,即根据月亮的运动来计算一年的时间。它一般用来计算农历。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的历法,也是东亚一些国家主要的日历形式之一。农历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以后依次叫作二月、三月……到十二月。
根据农历计算,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一般被认为是阴历的重要节日。比如,正月初一是中国的春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腊月初八是腊八节。
据《易经》记载,宇宙是有“大道”的,它包含了五行和八卦。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建立了相应的五行理论。而八卦是三个阳爻和三个阴爻组成的,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之一。
中华文化中,阴阳五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分别代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而阴阳则是指天地间的两个相反的因素,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能量和状态。
农历和阴阳五行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五行阴阳的理论,每个日子都有着不同的吉凶祥煞。比如,甲子日属于水元素,乙丑日属于土元素,丙寅日属于木元素,丁卯日属于木元素,戊辰日属于土元素,己巳日属于火元素,庚午日属于火元素,辛未日属于土元素,壬申日属于金元素,癸酉日属于金元素。
农历九月初二是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气——“寒露”的日子。寒露是秋季的第十六个节气,表示着天气转凉,处处可见露水。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常常利用寒露来开展一些农事活动。比如,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收获瓜类、果实等作物,也开始准备饲料、木柴等冬季储备物品。
除了寒露节气,农历九月初二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重阳节”的日子。重阳节又叫“踏秋节”,是历史上一种“登高祭祖”的风俗习惯。
据《荀子》记载,古代有些人在重阳节的时候,会登高祭拜,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这种习俗源于华夏民族对于日月和五行阴阳的崇拜和祭祀。
小时候,每年重阳节,我们姐妹几个都会去祖母家,与奶奶过节。祖母家在山上,有着一座小小的庙宇,庙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每个年轻人都会在庙里烧香表祷,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身体健康。到了庙外面,我们就开始了踏秋登山。山上的树叶已经变成了金黄色,阳光透过枝叶照射到我们的脸上,暖暖的。
祖母的家非常温馨,房子里弥漫着菊花和茱萸的香气,就连院子里的梧桐树也挂满了鲜艳的红灯笼。墙角里放着菊花酒,桌上摆着深沉的红枣糕,还有我们吃的葱肉饼。
那个重阳节,我们姐妹几个还记得一件事情。祖母给我们讲了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在每一个重阳节的这天,我们的身体里就会聚集上百只蛔虫。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吃了自己的蒜头糕,为的就是赶走身体里的蛔虫。虽然这个古老的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我们还是遵循着祖辈的传统,每年在这个日子吃一些辣的食物,以保护我们的健康。
农历九月初二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代表着阴历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蕴含着阴阳五行哲学的精髓。它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重阳节”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祭拜、烧香表祷,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每一次重阳节,都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祖母家的温馨场景。古老的传说、红灯笼、菊花酒,这些点滴细节构成了我们的美好回忆。即使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也会时不时地想起那些温馨的场景,一辈子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