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级别:AAAA级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大明湖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级别:AAAA级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公园面积八十六公顷,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顷,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大明湖湖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池等诸泉,水源充足,有"众泉汇流"之说,平均水深两米,最深处约四米,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恒雨不涨,久旱不涸"是其一大优点,并具有"蛇不见,蛙不鸣"的自然生态之谜。"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风景特色的写照。湖上鸢飞鱼跃,画舫穿行,岸边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湖畔有历下亭、铁公祠、南丰祠、汇波楼、北极庙和遐园等多处名胜古迹,其中历下亭、铁公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每年举办多种游园活动,有春节文化庙会、新春花展、荷花展及民俗文化活动和花卉盆景展览、奇石展等。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公园面积八十六公顷,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顷,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大明湖湖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池等诸泉,水源充足,有"众泉汇流"之说,平均水深两米,最深处约四米,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恒雨不涨,久旱不涸"是其一大优点,并具有"蛇不见,蛙不鸣"的自然生态之谜。"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风景特色的写照。湖上鸢飞鱼跃,画舫穿行,岸边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湖畔有历下亭、铁公祠、南丰祠、汇波楼、北极庙和遐园等多处名胜古迹,其中历下亭、铁公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每年举办多种游园活动,有春节文化庙会、新春花展、荷花展及民俗文化活动和花卉盆景展览、奇石展等。济南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级别:AAAA级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省内通过IS09000、IS014000质量环境双认证的景区,是由济南园林建设集团与新盛事置业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近郊旅游风景区。景区建设定位于“生态旅游”,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质量,合理开发利用”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全方位建设生态文化为原则,是一个融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场所。济南跑马岭旅游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级别:AAAA级济南市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在济南南部山区,柳埠森林公园内,距济南市约40公里。分为步行游览观光区、森林休闲区、食草动物区、猛兽区、综合服务区和动物饲养繁育中心等六大区域,放养各类动物150余种,10000余头(只),园内游览路线总长约12公里,有10000多米的动物隔离网,是目前、野趣最浓的森林野生动物王国,在亚洲也堪称一流。灵岩寺旅游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级别:AAAA级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济南五峰山旅游度假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级别:AAA级五峰山是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长清县城东南十公里处。此山属泰山山脉,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因这里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个秀丽的山峰并列而得名。五峰环抱的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人称有八景,即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栗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景景生辉,处处生情。这里群山绵延,山青水秀,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古时道教十分兴盛,道观规模宏大,故分南、北两观。北观即“洞真观”,观内碑石林立,宫观殿宇数百间,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清泠亭、石牌坊等。历史上,宫观殿宇几遭战火破坏,现尚存历代碑碣百余块,尤以“崔先生像赞碑”最为珍贵,此碑书、画刻俱佳,多为历代金石家所著录。南观称元都观,又名玄都观,是明朝德的陵园,陵内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寝墓,最近发掘的德庄王墓,其规模与明十三陵明墓相差无几。大峰山齐长城旅游风景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级别:AA级齐长城风景区位于大峰山景区内,距长清县城27公里,是大峰山风景区内独成一体,最有开发价值的风景区。齐长城绵延大峰山顶1500多米,整个长城绵延起伏十分壮观,再加上200多间屯兵营房是人们游览寻古的最佳去处。齐长城为齐鲁之界。《管子.轻重篇》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建于公元前685年,为齐王桓公所建,司马迁《史记.楚式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西起山东长清县南部,向东至泰安至胶县琅琊台入海。齐长城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亦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是我国起于黄河止于大海的长城,也是我国长城(早于北京秦长城490年)。齐长城平地为黄土夯筑,山上则为石块垒砌。长城分两道,城墙一般高5米、厚2.5米,城地内侧有守城马道,高4米、宽2米,马道下依墙建石屋,整个长城峰峦叠翠,景色秀丽,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上,十分壮美。长清齐长城旅游区为金穗齐鲁旅游卡会员单位,为持卡会员提供如下折扣优惠:门票7折;住宿8折。 f长清卧龙峪生态旅游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级别:AA级卧龙峪生态风景区位于长清县万德镇,距济南市50公里,占地六千余亩,属市级森林公园,南邻泰山,北依灵岩寺,西距104国道五百米,处在山东省“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上。凤凰岭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级别:A级凤凰岭生态旅游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济南南部山区,长清区武庄乡境内。她北靠武药公路、经高而、仲宫与市区相通,西连武庄乡与104国道相接,距济南市区30公里,交通便利,并与我国著名的泰山相连,在此可南望泰山极顶,北眺灵岩圣境,是济南目前仅存的面积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纯生态旅游区。千佛山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级别:未定级别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海拔285米,周朝以前称历山,相传,虞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故又称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镌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始称千佛山。唐代将“千佛寺”改名为“兴国禅寺”,自元代始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均举办庙会,明代寺院扩建,遂成香火胜地。1959年辟建公园,1995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166公顷。千佛山,东西嶂列如屏,风景秀丽,名胜众多。九顶塔民族风情园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级别:未定级别九顶塔民族风情园是集民族风情、名胜古迹、游乐探险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民族文化区。该景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距济南市区26公里,占地1000余亩。景区由山东华洋置业集团独家开发建设,总投资进亿元。风情园的规划设计以遵循保护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原则,以4A景区标准建设,以实施绿色工程提升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风情园由布依、、傣、哈尼、纳西(摩梭人)、蒙、苗、怒、佤、维吾尔、壮、藏等十六个民族村寨组成,荟萃了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槲树湾旅游风景度假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级别:未定级别槲树湾位于济南南部柳埠镇绵延的群山之中,占地两千余亩。景区以青山绿水、民俗人文为主题,成为济南近郊旅游的又一颗明珠。槲树湾沿承魏晋古风,以山、水、田园著称。整个景区无丝毫现代工业文明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青石、茅草、篱笆、枯藤,对厌倦都市喧嚣,追求心灵宁静的游客来说是休闲度假的去处。济南金象山滑雪场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级别:未定级别济南金象山滑雪场由济南金象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于2004年12月中旬正式开放。该滑雪场是济南市,山东省内规模最大、设施的一家滑雪场,为省城人们提供了一个冬季健身旅游的崭新空间。
蟠龙山龙洞风景区位于港沟街道蟠龙村东南半山腰处。山门牌坊高大奇伟,上额有著名书法家刘雯先生手书“江北第一洞”。沿石阶北上,穿过茂密树林,上方有康熙年间名人手书蟠龙山“龙洞薰风”4个篆体大字。洞内建于北魏时期的古庙佛隐寺。洞长2000余米,为石灰岩洞,上中下三层,处只能一人单行,处能容纳数百人,最高处30余米。洞内景点60余处。泉水含多种维生素,是品质极高的矿泉水。洞未发现另一端出口,但能感受到清风徐来。
朱凤山景区位于港沟街道南部,双峰雄峙,宛如凤凰的两翼。山上植被茂密,有300余种野生植物,为济南市一流绿化区。秋天,枫树、火炬、黄栌等红叶满山,似霞如火。山上一棵五角枫树,历经千年沧桑,被称为济南“枫树”。旁边两株“姐妹柏”,为稀有龙柏树种,树龄千年有余。乡义寺,亦名朱凤寺,隐身于绿树红叶中。据碑刻记载,创建于北齐武平年间。相传古代高僧道至在附近山洞里修行时。忽见山北石台上落着一只金色凤凰,霞光万道、百鸟争鸣。道至和尚知此乃风水宝地,便在此修建了乡义寺。每年阴历四月初二至初五,周围百里的商家游客云集于此,举行传统山会,人海如潮,热闹非凡。
“梆鼓秧歌”是以港沟为中心,覆盖历城全境的舞蹈艺术形式,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港沟街道有兰峪村一张姓人家,四兄弟膝下各有一漂亮女儿,全家12口人和睦相处。妻子在家做豆腐,丈夫挑担串乡行卖,女儿们帮母亲忙家务。一年春节,村里男女老少敲罗打鼓踩高跷、热热闹闹过大年。四个女儿被困家中,甚感孤独,各自回房蒙头大哭,声称要出去与姐妹们同乐。次日父亲买回鼓分给四个女儿,自己拿起卖豆腐梆子,妻子拿起作豆腐包布,一家人边敲边舞,自娱自乐。街坊邻居也闻声赶来共舞。后表演人数由少到多,发展到全村,舞姿不断丰富,成为逢年过节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梆鼓秧歌”便装扮起来,前面彩旗、锣鼓开道,紧接二人抬着秸秆扎制的五谷丰收粮囤,上贴大红“福”字,后面便是“梆鼓秧歌”队,边舞边行,走街串乡,到达场地后表演,为乡亲们送福,代代相传,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