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对
上联: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点灯登阁各攻书。
包公巧破对联案
包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任开封府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包拯办案时铁面无私,故被百姓尊呼为“包公”。为了解民情,给百姓排忧解难,包公经常微服私访。一次,包公在微服私访时,了解到了这样一个奇案:
前不久,一对均已年过五十的徐姓夫妻,为十八岁的儿子娶亲。在新婚之夜新郎入洞房之前,才华横溢的新娘为了考考自己的夫君,就出了一对句曰:“点灯登阁各攻书”。这是连环对的形式,不但“灯”(火登)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若对出下句,是要颇费脑筋的。新娘出了对句后,隔着房门对新郎说:“你若对不出下句,今晚就不准进入洞房”。新郎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遂赌气离家去了学堂。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新娘见坐在桌前的新郎紧锁眉头,便问其故。新郎说:“我直到现在还在为对不出你的对句而发愁呢!”新娘却笑着说:“昨晚夜深人静之时,明月当空,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已经对上了吗?要不,我能让你入洞房吗?”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因对不上对句,一夜都在学堂里,是天亮后才回来的呀!”新娘听后,意识到自己引狼入室,让坏人钻了空子。过了一会儿,已失去贞操的新娘见新郎离开新房去见父母久久不归,就悔恨交加地悬梁自尽了。因为出了人命案,县衙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把新郎抓捕。被刑讯逼供的新郎屈打成招后,就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后,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包公“访”到此事后,深感案情蹊跷,便决定以对句作为“突破口”,把此案弄个真相大白。于是,当晚他就借住到徐家。到了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之时,包公来到院中的梧桐树前,面对着梧桐树,左思右想,却一时无有良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包公就把思索案情的事放到一旁,叫随从搬来一把椅子,靠在梧桐树下,与随从闲聊起来。聊着聊着,包公突然茅塞顿开,破案的关键之举,竟在无意之中得到。
第二天早晨,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内容大意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取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十几个应试者来到县衙,包公出的考题是“点灯登阁各攻书”的对句。应试者对出下句交上答卷后,包公选中了“”的考生。该考生见自己被选中,就十分高兴地问包公:“,不知您何时带晚生回开封府?”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就下令衙役把该考生捆绑了起来。接着包公让人把那个秋后问斩的新郎带来,当新郎在暗中确认该考生就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包公认定该考生就是夜进洞房糟蹋新罪犯了。
包公之所以认定答出: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是“犯罪嫌疑人”,是因为他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坐在椅子上同随从闲聊时,突然想出了“移椅倚相桐赏月”的对句,因为此句亦是连环句,“椅”和“倚”,“桐”和“同”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移椅”也是双声,同时又想到了新娘临死前对新郎说的“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已经对上了吗”这句话,所以才把答出了“移椅倚相同赏月”的考生给“扣”了起来。
随后包公一审该考生,该考生就从实招供了。
原来,那天晚上,新郎到了学堂后,正在学堂夜读的那个同窗好友一见新郎在新婚之夜不入洞房却来到了学堂,便问其故。新郎如实把对句之事告诉了这个考生,这个考生立刻就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借回家为由却潜进了徐家。这个考生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做新郎的口气向洞房内的新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移椅倚桐同赏月”天衣无缝,根本没去想还能有除夫君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自己和夫君答对之事,于是就开门放人并让其上床了。这个考生将新娘糟蹋后,在天亮前乘新娘睡熟之时便溜之大吉。
事后,人们都说,多亏包公微服私访又巧破对联案,不然,新郎冤死不说,犯罪分子还要逍遥法外。
意思是搬了椅子倚靠桐树一起赏月,等灯亮起来上阁楼各自发奋念书。
出处:比武招亲
故事:
相传在宋代时期,汴梁城中有一个富豪,他想尽了一切办法,但终其半生只有一个女儿,到了不惑之年,他也彻底放弃了想要儿子的念头。但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对自己女儿好,又能够妥善处理自己财富的人,他可谓是绞尽脑汁,最终想到了一个比文招亲的方式。在这里一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何为比文招亲?
顾名思义,比文招亲就是比武招亲的另类形式,只不过是将打斗的方式改为了文斗。在宋朝时期,人们就重文轻武,对于文人雅士许多大户人家都奉为上宾,而对于武者则并不是很友好,此外富豪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继承自己财富的聪明之人。
因此才会有了这个形式的招亲比赛。作为富豪的女儿,这位深闺美女必然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虽然她几乎没有被外人所看到,但她的美貌却早已被宣传了出去,因此这个消息一经散发就引起了轰动,各路才子纷纷跃跃欲试。
对于父亲的打算,这位才女也是十分的支持,对于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她也有着自己的幻想,竟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呢?在富商以及当地人员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了汴梁,大家都在纷纷期待富商会出一个怎样的考题。
等到了规定日期之后,富商并没有向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拿出一张试卷亦或者要求大家吟诗几首,相反只拿出一个上联,并且要求只要能能够对出一个完美的下联,那么自己的女儿就嫁给谁,说完便挂出了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
对于这幅七字联来说,虽然说看似十分的简单,甚至于诸多才子都能够张口对出下联,但想要一个完美的结果却着实不简单,这也让众多才子纷纷挠头。对于这样的结果富商也很是欣慰,因为这个对联是由他女儿所提出,能够有着这样的才华足以见得自己女儿的知识渊博。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已经到了傍晚,富商也做好了放弃的准备,不过就在最后时刻来了一位穿着相对比较朴素的男子。对于这个上联,他思索了许久最终给出了一个让所有都拍手称赞的下联。
扩展资料无论中外,大多数比武招亲的故事都是以男子为主,女人只负责充当美丽动人的“花瓶”;但其实很多时候,比武招亲都是女子为抵抗父母包办婚姻的一种手段,这样不但能让出嫁时日延后,还有理由将不喜欢的求婚者拒之门外。更有甚者,亲自出战充当擂主。
在我国元代时就有这样一位公主,她说出了“谁能打赢我便能娶我”的豪言,《马可波罗游记》中称她为阿吉牙尼惕;这位公主自然也是姿容秀丽,仪态庄严,但特别的是此女力大无穷,其父国内无人能以力胜之,于是蒙古国王便致书给其他国家,希望有好汉来“征服”自己的女儿。
上联:移椅依桐同赏月
(注:移,椅,依,还有桐和同)
下联:点灯登阁各攻书

--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传说宋朝开封府有位秀才,在新婚之夜被新娘所出的对子“点灯登阁各攻书”难住了,不好意思进洞房,而去书斋过夜。第二天,他如实告诉新娘,不料新娘惊恐失色,自去上吊了。那秀才受牵连入狱,百思不得其解,就向包拯呈上诉状。
包公即去查勘秀才的洞房。入夜,他踱到室外,梧桐树下放着一把椅子。面对此情此景,他忽然有所触发,对出一句“移椅倚桐同赏月”,正好对上了新对子。于是生出了一个智破对联案的妙计。
不久,开封府张灯结彩,各处名流纷纷来庆贺的寿辰。包公当众宣布:
国家求贤若渴,现出一联,谁能对上,他就力荐。说罢,眼望月移桐影,口占一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人群中一人脱口道:
点灯登阁各攻书
话音刚落,包公喝道:“与我拿下!”这人正是那秀才的同窗,因听秀才说起新娘
出的上联,便暗中凑了一联冒充秀才混进洞房,了新娘,凌晨又托词有事外出。
及至新娘发现自己失身,便含冤自尽。包公用此妙计,终使案情大白。
1\此联相传为宋包拯破奇案的一联。
2\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才子才女,他们长大后准备成亲时,女的为了试探一下男的才学,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他必须对上她出的一则上联后方可成亲,上联曰:“移椅倚桐同赏月”。
才女提出的这条件奇难,并且态度非常坚决,才子只好废寝忘餐地冥思苦想。虽然如此,才子仍然对不上那上联,而且由于劳神过度,不久就病倒了。但他对她爱得十分深笃、执著,毫不放弃,结果就因病重而凄然地与世长辞了。
才女听到这一噩耗,心里非常痛苦难过,后悔不已。她痛不欲生,深感万分对不起才子,结果她也在闺房里悬梁自尽了。
此后,每逢夜阑人静之时,在才女生前住过的房子里就经常听到一阵阵凄厉的叫声:“移椅倚桐同赏月!”
有一个才子,他大胆豪放,博学多才,他得知这件令人悲酸的事情后,也就竭尽平生之才日思夜想地撰起下联来。
一晚,他和弟弟各人点着油灯,拿着它上阁楼房里各自看书,他在台前刚坐下,灵感马上涌来了。才子突然惊喜地自言自语道:“唔,有了,有了!下联出来了!”
次日晚,待到三更半夜之时,才子悄悄地走到那个才女自尽的房屋院子里,侧耳细听里面的动静。一会儿,从里面传来一阵令人恐怖的叫声:“移椅倚桐同赏月!”
才子壮着胆子,对空中大声地说道:“小姐,你的伤心郁结今晚可以解脱了!”
“移椅倚桐同赏月!”又是一声尖叫。
“点灯登阁各观书!”才子高声诵出下联。
下联一出,院子里顿时寂静了下来,才子站立良久,再也听不到那尖叫声了。
才子满意地离开了院子。
世界本无鬼神,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不可全信,然而最值得我们赞赏的还是那副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