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很多事情都需要到黄道吉日,而黄道吉日种类也有很多,其中祭祖黄道吉日是我们常需要到的,一年中有不少需要祭祀的时候,所以要知道祭祖黄道吉曰怎么选,那么你知道黄道吉日祭祀是什么意思吗?祭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祭祖黄道吉曰怎么选祭祀择日宜: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月恩、四相、时德、天巫、开日、普护、福生、圣心、益后、续世日。
祭祀择日忌:天狗寅日。
黄道吉日祭祀是什么意思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根据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从民俗意义上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祭神、供祖。
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祷、词)、祭品等内容。
其他黄道吉日的选择宜忌上官赴任择日宜: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月恩、四相、时德、守日、相日、临日、开日、天喜、建日、吉期、驿马日。
上官赴任择日忌:月破、满日、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厌、五墓、大时、天吏、四废、往亡日。
纳采问名择日
纳采问名择日宜: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月恩、四相、时德、三合、天喜、民日。
纳采问名择日忌:月破、平日、收日、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厌、五墓、月害、大时、天吏、四废、四忌、四穷、五离、八专、往亡、建日。
进人口择日
进人口择日宜:天愿、三合、满日、民日、六合、天仓、收日。
进人口择日忌:月破、平日、死神、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厌、五墓、月害、大时、天吏、四废、四穷、九空、往亡日。
移徙择日
移徙择日宜: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月恩、四相、时德、开日、天马、成日。
移徙择日忌:月破、平日、收日、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厌、五墓、月害、大时、天吏、四废、归忌、往亡日。
祭祖注意事项
祭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祭祖时间
祭祖时间,在我国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规矩和风俗。有的地方是早上的五点到七点,有的地方必须在中午十二点祭祖,也有的地方全天时间皆可。因各个地方有自己的风俗,只需恪守当地的风俗即可。
坟场禁止照相
坟场最好不要合影照相,更不要对着坟场照相,无论是在本人家祖先的坟场,还是别人家的坟场,照相都是要严格禁止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先人的大不敬,也容易招阴,导致自己倒霉。
上坟时须禁食
上坟的时候,不要在流程中吃东西,一方面是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另一方面,和死人一起吃饭是不吉利的,意味着自己和死者“团圆”。
不得嬉戏打闹
坟场是祖先的安居之所,需要安静。在坟墓嬉戏打闹,或者对墓碑指指点点、说长道短,这些都是对祖先不恭敬的行为,是必须禁止的。
旧时以星象来推算吉凶,谓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星宿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称为“黄道吉日”亦称为“良辰吉日”。泛指宜于办事的好日子。吉日的选择主要是对日的选择,就象测命术一样重视日干,但吉日的选择并不是不顾年,月,时的吉凶,而要相互观览,综合选择。在生活中,我们在翻阅老黄历和万年历时,在宜忌事项中会看到“祭祀”这样的术语,那么黄道吉日:祭祀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黄道吉日:祭祀是什么意思?
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祭祀,是向神明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从宗教和民俗意义上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祭神、供祖或以仪式追悼去世的人的通称。如祭天、祭祖、公祭;祭祀:指祭神、祭祖。
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祷、词)、祭品等内容。祭祀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近年新兴网祭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国家民政机关的倡导下,正在被人们采用。未来网上祭祀将成人们的祭祀活动之一。
大宗伯。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太常寺卿。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周礼》谓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小宗伯为佐官。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其春官府亦以大宗伯为长官,设卿一人,正七命;佐官为小宗伯,上大夫二人,正六命;春官府又有都上士,正三命。《唐六典》谓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都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小宗伯。明清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其明季春,大宗伯言‘故尚书(袁可立)可立勤于砥身,不渝不愆,保又我王家,宜畀祭葬。’”
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钟律令、钟律郎等。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太常所属个署、局、部的分并关系,因朝代和主管。
礼部是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太常寺卿、少卿丞各一人;博士四人: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礼之名有五:曰吉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嘉礼,曰凶礼。皆掌其制度仪式。祭祀有大祠,有小祠。其牺牲、币玉、酒醴、荐献、器服各辨其等;掌乐律、乐舞、乐章以定宫架、特架之制,祭祀享则分乐而序之。凡亲祠及四孟月朝献景灵宫、郊祀告享太庙,掌赞相礼仪升降之节。岁时朝拜陵寝,则视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差官、卜日、斋戒皆检举以闻。初献用执政官,则卿为终献用卿,则少卿为亚献;博士为终献;阙则以次互摄。郊祀已,颁御札则撰仪以进。宫架、鼓吹、警场,率前期按阅即习。馀祀及朝会、宴享、上寿、封册之仪物亦如之。若礼乐有所损益,及祀典、神祀、爵号与封袭、继嗣之事当考定者,拟上于礼部。凡太医之政令,以时颁行。
太常寺一般设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为之贰。凡大礼,则赞引;有司摄事,则为亚献;三公行园陵,则为副;大祭祀,省牲、器,则谒者为之导;小祀及公卿嘉礼,命谒者赞相。凡巡幸、出师、克获,皆择日告太庙。凡藏大享之器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初,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贞观元年,署废。高宗即位,改治礼郎曰奉礼郎,以避帝名;龙朔二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复改太常寺曰司常寺。
丞二人,从五品下。掌判寺事。凡享太庙,则修七祀于西门之内。主簿二人,从七品上。博士四人,从七品上。掌辨五礼;按王公、三品以上功过善恶为之谥;大礼,则赞卿导引。太祝六人,正九品上。掌出纳神主,祭祀则跪读祝文;卿省牲则循牲告充,牵以授太官。奉礼郎二人,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宗庙则设皇帝位于庭,九庙子孙列焉,昭、穆异位,去爵从齿。凡樽、彝、勺、幂、篚、坫、簠、簋、登,钘、笾、豆,皆辨其位。凡祭祀、朝会,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公卿巡行诸陵,则主其威仪鼓吹,而相其礼。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和律吕。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八寺录事品同。有礼院修撰、检讨官各一人,府十一人,史二十三人,谒者十人,赞引二十人,赞者四人,祝史六人,赞者十六人。太常寺、礼院礼生各三十五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