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咱们就来区分区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印度佛像造型。
犍陀罗风格
一般认为,佛造像最开始出现于公元1世纪的犍(jiān)陀罗地区(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图中画红圈处即为犍陀罗地区
要说清楚犍陀罗风格造像的特点,我们必须要先大概梳理一下古印度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一段恩怨情仇。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完成了征服整个波斯的伟业,本来已经功德圆满,可以回归希腊故土,但是他依旧选择继续东进,征服印度河流域地区。
他在希达斯皮斯河战役中,击败了古印度军队,在古印度北部地区建立了很多据点和贸易中心之后,率兵回归希腊。
亚历山大大帝虽然没有完全征服古印度,但给古印度带来了希腊/罗马样式的雕刻艺术。公元1世纪,当时古印度的统治者迦腻色迦大力推行佛教,仿照希腊雕塑的样式制作佛造像,产生了犍陀罗艺术风格。
犍陀罗立式佛像,大英博物馆藏,公元2-3世纪
如果在了解犍陀罗艺术的来源之后,再回头去看标有“犍陀罗风格”说明的佛造像,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了这种风格佛像的独特了呢?
首先,犍陀罗式的佛像,具有典型的古希腊范儿,具体表现在于佛的造型往往显得魁梧雄壮,孔武有力,就像古希腊雕塑中那些健美的男青年一样。
犍陀罗佛像,3世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长相上,犍陀罗佛像更接近于欧洲人种的长相,拥有薄薄的嘴唇和高而挺拔的鼻梁,这种鼻形也可以被称作“希腊鼻”。眼窝较为深陷,整体来看整张脸棱角分明,线条感很强,具有典型的西方人特点。
犍陀罗风格的佛头,4-5世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其次,佛所穿的袈裟,看起来厚重,不透明,很有垂感,看起来就像是地中海地区的长袍。佛像的头发也通常刻画成波浪式的头发,不同于我们比较熟悉的螺发。
弥勒菩萨立像,约3世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可以看到每一绺头发呈波浪状,而非盘旋带尖的螺发
犍陀罗造像的表情较之后来显得有些呆板,严肃(可能也是脸型的锅),以至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考古界普遍认为:犍陀罗佛像是佛像雕刻里面最丑的。
(但是我觉得挺好看呀……)
秣菟罗风格
秣菟罗(又译马图拉、马土腊等)本是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中部地区,是著名的雕刻之都。在佛教兴起之前,秣菟罗就雕刻有很多印度教的神像。大约在公元2世纪,这个地区开始出现佛像。
秣菟罗风格的造像虽然也受到古希腊艺术的影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更靠近印度腹地一些,造像的面容肯定不像古希腊人,在风格上也偏向印度本土艺术的风格,与犍陀罗佛像的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
早期的秣菟罗佛像有很多都是裸体造型,即使有袈裟之类,也非常轻薄,凸显人体的肉感。头发也不是波浪,而是一圈一圈盘旋的螺发。衣纹的做法通常是在隆起的棱上加刻阴线。
早期的秣菟罗佛像,公元2世纪,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藏。这肉体相当明显了
公元2世纪后半叶,秣菟罗风格的佛像逐渐开始吸收犍陀罗佛像的一些特点来改造自身。到了公元4世纪,秣菟罗佛像终于实现了印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完美融合,迎来自己的成熟期。
成熟期的秣菟罗佛像,体态显得更加优美细长,面孔是东方人的特征,耳垂长而厚,发是典型螺发,右旋,有肉髻。眼睛一般半眯,神态平和,淡然,是我们印象里佛祖俯视众生的形象。
公元5世纪的秣菟罗风格佛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佛像的螺发
很多佛像颈部还有三道折线,称为“三道弯”或“蚕节纹”,头光为圆形,一圈一圈装饰有不同的图案。
造像身材比例适中,着通肩大衣。最重要的是雕像的衣服上有许多条弧形的衣纹,显得衣服十分轻薄,并紧紧的贴在身上,就像衣服被打湿了一样,所以也叫“湿身佛像”。这种样式的佛像后来传入,对雕塑乃至绘画影响深远。
秣菟罗风格佛像,公元4-5世纪,印度秣菟罗美术馆藏
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秣菟罗佛像多采用中印度地区出产的红砂岩来雕刻,有的岩石上还带有米黄色或白色的斑点,色调非常温暖,与犍陀罗佛像的青灰色岩石大不相同。
萨尔纳特风格
萨尔纳特地区位于中印度,又译“鹿野苑”,是佛陀启教的地方。萨尔纳特式佛像与秣菟罗佛像同属于印度传统艺术范畴。
两类佛像最明显的区别是服装上,萨尔纳特式佛像的衣服显得更加的轻薄了,几乎不可见,只有在领口,袖口之类的地方可以见到一两道衣纹,所以也被叫做“裸身佛像”。
佛立像,公元5世纪,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藏
但萨尔纳特佛像与成熟期的秣菟罗佛像大同小异。又由于萨尔纳特样式出现的时期正值古印度的笈多王朝(约公元320年—约公元600年),秣菟罗佛像也在笈多王朝时期成熟,所以艺术史上也将两者合称为“笈多雕塑艺术”或“笈多佛像艺术”。
笈多王朝萨尔纳特式佛像,公元5世纪,萨尔纳特美术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青州发现的魏晋南北朝佛造像,有一些也是在领口、袖口和衣服下摆处各刻画出一道衣边来表示着衣,十分简洁,与萨尔纳特样式的佛像神似。因此有学者认为,青州佛像受到了古印度萨尔纳特式佛像的深刻影响。
北齐立佛造像(残),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青州博物馆藏
虽然是残件,但也可以发现衣纹相当简洁
当然,青州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造像中,也有很多刻画出了类似“曹衣出水”一般贴体的衣纹,所以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它们受到了多种印度佛像风格的影响。
北魏永安二年韩小华造弥勒像(主尊),青州龙兴寺出土
阿玛拉瓦蒂风格
在公元2世纪,南印度的阿玛拉瓦蒂地区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雕塑风格。阿玛拉瓦蒂风格与犍陀罗、秣菟罗风格在艺坛中三足鼎立,这样的局势一直持续到公元4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
地图中,红圈为犍陀罗地区,紫圈为秣菟罗地区,橙色圈为阿玛拉瓦蒂地区
南印度的佛教徒喜欢建造佛塔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因此阿玛拉瓦蒂风格的雕塑与佛塔关系密切。在很多时候,佛的形象都是在佛塔的浮雕上出现,并且带有故事情节和场景,注重表达意境、气氛。
佛祖在兜率天说法,公元2世纪,阿玛拉瓦蒂出土,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
阿玛拉瓦蒂风格佛像的鲜明特点,就是人物肌肉柔韧,躯体转折灵活,非常富有动感。佛像的长相也是很纯正的印度人相貌。
释迦牟尼佛立像,公元2世纪,阿玛拉瓦蒂考古博物馆藏。相貌是不是很像印度人?
另外,阿玛拉瓦蒂佛像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观感。
如果说犍陀罗佛像是忧郁英俊的王子,秣菟罗佛像是肌肉发达的运动员,那么在观看阿玛拉瓦蒂佛像的时候,人们总会产生一种“佛像正在思考人生哲理”的感觉,仿佛面对的是一位真正的哲人,能够体会到佛教的精神层次。
阿玛拉瓦蒂风格佛像,图自首都博物馆编《古代印度瑰宝》
古印度作为佛祖的老家,各种不同的佛造像风格最初在古印度产生,又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各地的佛教艺术都产生了影响。多多了解其不同时期的佛像造型,对于了解佛教雕刻造型特点,也是很有帮助的。
真正信仰佛教的人不要随便摆放。
佛教在印度其实不是大的宗教,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佛教徒大约只占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左右。而印度与佛教相关的旅游较多。换句话说,取决于你朋友在印度什么地方购买的佛像,可能是纯旅游纪念品,当然也有可能是真正的宗教用品。
印度教其实吸纳了大量的别的宗教成份,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释迦牟尼佛也被印度教奉为圣人。所以,即使是真正的宗教用品,也不一定是佛教用品。
对于信的人来说,不是摆放佛像,而是请回佛像。要敬。
如果不是真正的佛教或是佛法信仰的人,可以摆放,但也要谨慎。
我们很难分辨铜像是不是佛,或者是印度教里别的神祇。印度教太复杂。要小心买到的不是佛像。
象头神Ganesha(伽内什)
象头财神也称象鼻天或障碍神,梵名“毗那也迦”,其本性原为婆罗门之神,是一尊凶猛之恶鬼神,后来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军,镇压三千世界,奉守三宝,成就一切善事,消灭灾祸,后变为一尊授与富贵之有德善神。
梵名Gan!es/a, Gan!apati。为印度教所信奉之智慧神,乃将人与象之智慧相结合,尤为印度教中的湿婆派与毗湿奴派所崇奉。因其统御一群善于作祟之小神,故又称‘群主’。
其造型为人身、象头,及一根象牙;性格和善仁慈,而于战争中则勇敢坚定,特有之标帜为象钩与念珠。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激进派领袖蒂拉克曾利用对象头神之祭祀掀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之运动,使象头神成为民族神之象征。
扩展资料:
起源:
来自《湿婆往世书》的版本。湿婆沉醉于修行,经常外出修行N年也不回家一次。他的妻子帕尔瓦蒂在一次湿婆外出修行期间,利用净身用的姜黄黏土做出一个小男孩并赋予其生命,这便是最初的“男孩Ganesh”。
22年后,湿婆终于回家了,刚到家门口,就看见一个他不认识的英俊帅气的男孩儿守在那里,湿婆告知自己是帕尔瓦蒂的丈夫,谁知只听从母亲吩咐的男孩儿就是不肯放其入内,湿婆失去耐性,说话间便与男孩儿开战,不料这个小子力大无穷。
这下湿婆可急了,为了尽快取胜,使出杀手锏三叉戟(Trishula)一下子就把男孩儿的头颅给砍下了。待帕尔瓦蒂沐浴完毕后发现儿子居然在看家护院时被自己不知情的父亲所害,万分伤心难过并且气愤,随即要求湿婆救活他们的儿子。
然而威力强大的三叉戟早已将Ganesh的头颅砍飞到不知去向。湿婆只好向创造神梵天求助。梵天告诉湿婆,在他一路寻找过程中所遇到的第一个且头朝北方的生物,便可将其首级拿来代替做Ganesh的脑袋,于是湿婆便派遣他的天将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一只正好头朝北方的垂死大象。
于是待大象死后便取下其首级装到了Ganesh身上,男孩Ganesh复活了,也从此,男孩Ganesh正式化身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象头神。世界第一长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的创作经过也与象头神密不可分,今天的印度神话,几乎都包括在这本巨著里面。
智慧女神萨拉丝瓦蒂(Saraswati)送给Ganesh神笔和墨水,使他成为学识之神。传说《摩诃婆罗多》的构思者广博仙人在经历了班度与俱卢两个王族的争权战争后,悟得真理,在脑海中浮现出史诗词曲,可他却无法做到边口述边记录,便求助于创造神梵天。
经梵天指点,仙人找到Ganesh帮忙,用Ganesh的神笔记录下广博仙人的口述内容,但由于这篇史诗的长度有如海量,以至于把Ganesh的神笔都写坏了,为了不打断仙人的思路,Ganesh急中生智,折断自己的右牙,沾上墨水,继续听着广博仙人的口述,不断书写。
最终完整记录下了这篇被誉为印度最伟大经典之一的巨作。也从此,Ganesh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有左象牙而没有右象牙的模样。 Ganesh那只被折断的象牙也无时无刻的告诫着人们:世上不会有完好理想的命运,凡要达到成功,身体和心灵,知识和智慧,都会要做出牺牲。
喜欢Ganesh,喜欢他憨厚可爱的外在,更喜欢他蕴含于心的内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