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登高的巴中独有的习俗,巴中人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呼朋唤友一起去爬山,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四川巴中登高节,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正月十六是巴中传统的登高节。巴中人总说,正月十六过完了,才算是把这个年给过完了。每一年的登高节,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腊肉等美食,约上亲朋好友,相约在每个山头,对他们来说,这是“情”。但对于每一座山头,你也能看到志愿者无私的付出、特警及交警的站岗、消防官兵的守候等等。
正月十六登高,传承了数千年,是巴中独有的民间文化习俗,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巴文化的重要元素。
民间:鲜活于口耳之间的“六说”关于正月十六登高这一特有的民俗节庆,在巴中民间有多种美丽的传说。
祭奠伏羲说。巴中日报记者李秀东在《巴中十六登高的历史文脉和现实意义》一文中写到:“周集云在《古巴国探微》一书中认为巴中正月十六登高是为了纪念巴人始祖伏羲的生日,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我市已故去的民俗学家朱仕珍。”相传农历正月十六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巴中市民自发集会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据一些老人介绍,在古代巴中人登山都要去拜伏羲庙。伏羲庙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选出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于是这棵大柏树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它会治病疗疾、无所不能。朝拜宗庙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毕恭毕敬的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粘贴纸人,点香火灸病。尽管如今伏羲庙早已踪迹难觅,但古巴中人一辈一辈传承下来正月十六登高游山的习俗却一直保留至今。
缅怀章怀太子说。正月十六登高,人们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章怀太子李贤。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走百病”说。见于清代道光十三年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风俗》。“走百病又叫游百病,各地习俗不一样。早在元、明已有此习,如明代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院,谓之走百病。京师(北京)多以元宵出游,摸正阳门的门钉,以除不祥,名走百病。古巴州以农历正月初九烧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巴州区委员会编校《巴州志校注》)。
“劝农”说。民间传说唐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其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风俗。至今南龛山下的南坝尚存美农台遗址。美农台“在州南二里,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古迹》)劝农耕作是好事,早已被史家写进了历史典籍之中,但广大市民并不清楚真正劝农的是东晋梁州刺史桓宣,而不是太子李贤。
“望红”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一句话:“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于是,老百姓年年登高望远,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盼望红军早日归来。沿袭至今,便成风俗。
“摸印”说。原巴中市代表、民俗专家李旭升在《正月十六话登高》一文中写到:有人说数百年前巴中文人学士及在痒生员,这一天去南龛山摸印盒石的印石,象征将来或近期要高中、掌印、当官,讨个吉利,后来慢慢形成了民俗。民间还有“一年苦到头,春节要尽情耍,而过了十六这天,是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细娃拎狗屎,一年辛苦又开始。的说法。
官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鉴于巴中市正月十六登高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年俗活动,它的群众普及性和规模超过了春节。2009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1610年,正阳门箭楼不慎失火,大火从傍晚一直烧到次日辰时。箭楼被毁后,朝廷随即开始重建。明朝北京内城的各个城门都是由太监监管,修缮箭楼的事情当然也由太监主持了。
当时,太监们为了从这项工程中多捞点银子,就提出把修缮的预算资金定为13万两白银。而当时负责营造工程的衙门工程官员营缮司郎中陈嘉言,却为人正直,不贪钱财,认为所作的预算过大,坚持削减开支,最后只用了30000多两银子便将箭楼修复了。
据史料记载,正阳门内瓮城西侧的关帝庙就建于这一期间。明代文人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当时,北京仅著名的关帝庙就有51处,而北京内城各城门的瓮城内都有关帝庙,寓意其负有保护国都的责任。
其中,最著名的关帝庙当属正阳门关帝庙。关帝庙前,雕刻有精细的汉白玉石马。"殿祀精严,朱楹黄覆,绮槛金龛,中奉圣祖御书,额为'忠义'两字。西庑下有明董文敏焦太史所撰碑记,传为二绝。"庙中立有一通石碑,碑文由明代著名学者焦竑著文,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写:蒸哉文皇,幽燕启土。侯呵护之,如栋斯础。
碑文所指的是当年明成祖朱棣皇帝亲率大军征讨蒙古作战时朦朦沙雾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白马。
当时,关帝庙只是一座黄瓦履顶的小庙,但颇有来历。据说,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时,见大军前沙蒙雾霭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马白"。
而且北京城市面也有传闻:每天早晨果见有一匹白马立于正阳门关帝庙前不食不动,气喘吁吁汗流不止,直至明成祖朱棣胜利回师北京之后才消失。
因此有臣上奏明成祖,此马乃关公助战时所乘的白马。明成祖朱棣闻听大喜,就降旨,在正阳门关帝庙前修筑石马隆重祭祀。
在明朝时,自明成祖将祭祀关圣载入皇家《祀典》后,朝廷每年都有祭祀活动,皇帝除在去天坛、先农坛路过正阳门必驻足关帝庙上香祭祀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民间传说的关老爷磨刀日,朝廷也必派大员前去祭祀这位蜀汉前将军。
凡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朝廷也要到关帝庙举行祭祀仪式。这座关帝庙因地处国门,位置格外显赫,就连当时的外国使节去紫禁城朝谒出来,也都要到关帝庙祭祀一番。
1615年,明朝因灾举行过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当日,皇帝派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手捧帝王服饰九旒冠、玉带、龙袍和赐封"关圣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的金牌,在正阳门关帝庙建醺3日,颁告天下。致使正阳门关帝庙的名声大振。
有史记载,关帝庙当时最大的特色是其关帝神像,他与其他关帝庙中的红脸关帝像不同,他是"金"面的。
传说,当年明世宗朱厚璁曾在朝廷内庭供奉了一尊金面关帝,后嫌神像太小,便命人重制了一尊供奉;当时,明世宗本来打算要弃掉那尊小神像,但因顾虑其已经受了百年香火,怕丢掉后会有不吉,于是他就将该神像赐给了正阳门的关帝庙。
当老百姓得知关帝庙中神像是皇帝御赐后,更加崇拜至诚。每个朔望,香火极盛,求福求寿者,求子嗣者,求功名者,络绎不绝。
后来,明朝在正阳门城楼瓮城之内的东侧,又增建了一座黄瓦履顶的名叫"观音大士庙"的小庙。从此,正阳门内就有了左右相称的两座小庙。而这两座小庙黄顶白碑,树木参差,灰墙环绕,就像两个卫兵,护卫着高大巍峨的正阳门城楼。
据史料记载,观音大士庙是崇祯皇帝敕建,建成后的观音大士庙占地一亩余,佛殿及住房13间。庙内有佛像19尊,有碑4通,石刻2件。
直至清朝定都北京后,清代又才对明末被毁或受损的宫殿、城门和祠庙等建筑,全力进行了重建与恢复。有史料记载,修缮后的:"关帝庙占地一亩余,神像十四尊,画像一帧,神马一匹,青龙刀三柄,有碑十一座,刻十块"。其中,"大刀"、"关帝画像"和"白玉石马"被称为关帝庙"三宝"。
据说,清代皇帝从天坛祭天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其名望可见一斑。关帝庙不但皇家供奉,百姓烧香,就连京城五金行的买卖人也趋之若鹜。
相传,关帝庙内供奉的3口大刀,均系清嘉庆年间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定制的真刀,最大的一口刀长两丈,重200千克,其余两口刀,一口重60千克,一口重40千克。
每年农历5月13,也称"关云长单刀赴会日",关帝庙举行"磨刀典礼"一次。届时,庙内都会将3口大刀抬出,由三元刀铺派工匠将刀磨光,再放回原处。
而此时,到关帝庙参加磨刀观礼的京城百姓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关帝庙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除此以外,关帝庙之所以香火旺盛,被世人推崇,是因为"关帝签"十分"灵验"。
传说,有一个侍郎李若农,参加咸丰已未科会试时,曾在考前来正阳门关帝庙求签。他求得的签语是"名在孙山外"。李若农看后很是失望,以为会名落孙山。没想到发榜时,他竟高中进士。
李若农逢人便说,此签实不灵验。等到殿试发榜,状元为孙家鼎,榜眼名孙念祖,李若农得了个探花,实列二孙之后,与签语相合。因此,李若农叹服不已。从此,正阳门关帝庙的"关帝签"有天下第一"灵签"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当时,民间流传"灵签第一推关帝,更向前门洞里求",甚至也会有皇帝亲临烧香敬奉。每当关帝庙开庙时,庙里庙外,便坐满了道士,他们手抱签筒,接待求签香客,求财祈福者蜂拥而至。
根据清史《清实录》记载,光绪皇帝去关帝庙和观音庙参拜烧香的次数多达64次,远远超越了光绪以前所有皇帝去正阳门庙宇参拜次数的总和。光绪皇帝从1887年起,到他1908年去世为止,他几乎每年数次前往正阳门的庙宇参拜,其时间跨度长达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