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又称作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文字的一种历法。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黄历的历史和发展:
1、唐代时期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政府开始印制历日(历书)。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黄历出现了。在这些雕印的历日之上,有关行事宜忌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而此类丰富的趋避内容,先前则或因成本因素的考量,而未见于钞卖的简历中。
官印的历日在唐代相当受欢迎,甚至屡遭私印。如文宗之时,每年司天台还未颁下明年的新历,汉族民间所印的私历即已在市面售卖,文宗因此尝于太和九年(835)下诏禁私置历日之板。
由于历书是皇帝颁布历法的工具,所以人们又把历书称为“皇历”。
现在可以看到的我国最早的皇历,一是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印本历书,另一件是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印本历书,这不仅是现今世界上最早的刻印历书之一,也是极为珍贵的早期雕版印刷本,可惜均流落国外,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2、宋代时期
现存最早的一本使用北宋年号的历日,乃敦煌所出的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残历钞本(编号为S612),此历除一般历日中常见的年神方位图外,前更列有《国忌》、《今年新添校太岁并十二年神真形各注吉凶图》、《推杂种莳法》、《周公八天水行图》、《九曜歌咏法》、《推小运知男女灾厄吉凶法》、《六十相属宫宿法》等较不常见的图表或歌诀。
北宋司天监在采用雕版印制历日之初,均是交由侯姓之民发售,但或因价钱较贵,以致汉族民间私印有所谓的小历者,每本只索价一、二钱。神宗熙宁四年(1071),施行新法的王安石为扩增财源,严禁私自印售小历,并由官府印制大历,以每本数百钱的高价发卖。
3、元代时期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为例,当年全国售卖的官印黄历(古人常称为“历日”)就高达三百多万本,平均约每四户列入户部缴税名册的人家,即拥有一本官方印售之历。绝对是该年全世界最畅销的单一书籍。而政府卖历的收入,更高达当年全国岁赋钱钞部分的千分之五!
所以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考量之下,无怪乎元律中会对私自印售历日者采取相当严厉的惩罚,其条文曰:"诸告获私造历日者,赏银一百两。如无太史院历日印信,便同私历,造者以违制论。"
4、明代时期
在明朝出版的黄历封面上,也都印有一则告示,宣称每本黄历都必须盖有钦天监的印信,否则便视同私历,盗印者如被查获,将被处以斩首的重刑,密告者则可获得赏银五十两。
5、清代时期
然而部分偏远地区,因不能及时获得当年的官历,故私历的出现一直无法禁绝。汉族民间术家在重利的吸引之下,并为了满足大家对术数的高度需求,一直私下编印年度通书,它除了涵盖黄历的形式之外,还又再增添了不少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
清乾隆十六年(1751),律例馆终于顺应社会的现实,议决准许汉族民间翻刻官印的黄历,且不须盖钦天监的印信,在这条新的法令之下,刊行黄历不再有违法之嫌。而许多选择家更开始公开树帜出版以己名或堂号为标志的年度通书,积极争夺这一广大市场。
于是,历书有了较大的演变,日历上内容十分丰富,除记载日期、干支、二十四节气表及相关的注释外,还印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世界各国国旗、增广贤文、各种联对、谢贴、呈文诉状、汉族民间偏方、张天师祛病术、九九消寒图等等,琳琅满目。一本历书成了小百科全书,有人戏称,一册历书在手,可以“万事不求人”。
嘉庆二年(1797),以继成堂通书为例,不仅风行于南方沿海各地,甚且销售到海外。
不过,黄历的术数内容常被批评为迷信。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颁行的黄历就删去所有禁忌,只注明节气与礼拜天;清宣统年间颁布的黄历,也禁止刊载宜忌、冲煞、方位、流年、太岁;而台湾日治时期的黄历,也只有“宜”而无“忌”;台湾光复后,又全都恢复了。
6、民国时期
历书改革为“阴阳合历通书”。孙中山先生提出用西历,就是现在的公历。于是,黄历中又增加公历的内容。
古时历书系由钦天监发布,民国之后则是由五术、择日师排出“通书”,各地命相师可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或卖出版权由公私机关印行当赠品。
私人的书局也开始印皇历,有人就借用轩辕黄帝的“黄”字,把“皇历”改叫“黄历”,也叫“时宪书”,进而演义成黄历是由轩辕黄帝创制的。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编造。
7、当代
千馀年来,黄历一直是中国汉族民间最畅销的书籍!丝毫未见遭时代淘汰的迹象。即使民国成立以后,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通书也仍持续发行,实在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异数。如台湾地区每年印制的黄历大约为五、六百万本左右。台湾的黄历、通书大约三分之二都宣称是从两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继成堂”通书传承而来;香港流行的源头则是广东“崇道堂”罗传烈通书。
不少现代人对黄历有很深的依赖。学者认为,黄历流行千年反映了华人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通书中包含了大量与吉凶趋避或生活礼俗相关的内容,虽然在每一时代里,它都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出版物,但因中国人对择吉思想的笃信,导致选择术得以在时空上长期制约了社会中的许多活动(如建筑动土、丧葬喜庆、甚至选举登记等)。
黄历不是农历,农历要早于黄历,而黄历是在农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了显示农历能表示当天吉凶,是一种公历,农历,干支历多套立法混合而成的历法。
黄历由于装订成书,故又称历书。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相传是由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
古代由政府颁发的历书,公布来年的年号、节日、节气,反映自然界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也作为政府公文签署日期的依据。
其来源最早始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书称为日书。古时由朝廷负责天文历法的官署计算颁订,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因此也称皇历,其内容指导农民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
清乾隆即位后为避其名讳(弘历),改称时宪书。,直至清末为止。是指历书是指按照一定的历法排列年、月、日、时,并注明节气的参考书籍。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忌讳故又名通胜,因此广东、香港等粤语地区的则多数称为通胜,也有称做吉书。
:
中国最晚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历书存在,作为人民的生活指导手册。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黄历高达三百多万本。
古时历书系由朝廷发布,如秦、汉的太史令,唐代的太史局,宋、元的司天监,明、清的钦天监等,明朝崇祯二年至崇祯七年(公元1629年至1634年),徐光启领导下的历局组聘专家编纂了《崇祯历书》。
清朝肇建,传教士将《崇祯历书》稍作整理,作《西洋历法新书》进呈清帝。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当时天文学家学习和研究西方天文学的重要著作。清代时,每年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布来年的黄历。
此前,钦天监会按照是否改元等,定好新历,呈皇帝御览,皇帝在上面盖上玉玺。各择日师都参照朝廷颁布的《钦定协纪辨方书》,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通书”。
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颁行的黄历删去所有禁忌,只注明节气与礼拜天。清宣统年间颁布的黄历,也禁止刊载宜忌、冲煞、方位、流年、太岁。
中华民国成立,既有官方发行的通书,又有由各地命相师自行研究出版,或将版权售予公私机关印行的历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历书由新华通书社颁发,1975年历书由多家出版社多机构联合刊印。由于在文革时期传统历书被视为封建迷信,删除了术数相关内容。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恢复。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历书多为自行印制。
台湾日治时期的黄历,也只有“宜”而无“忌”;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又恢复传统的吉凶宜忌说明。目前台湾地区每年印制的黄历大约为五、六百万本左右,八成以上为赠品。
台湾的黄历、通书大约三分之二都宣称是从两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继成堂”通书传承而来;香港流行的源头则是广东“崇道堂”罗传烈通书。
现时香港的黄历为私人印制,以蔡伯励所开设的真步堂发行的历书最为著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历
你确定知道自己是哪一天出生的吗?不,也许你不确定!太阳日、太阴日、天父日、天母日、天帝日、天皇日你农历出生的日期属于这六类中的哪一类呢?它又代表着怎样的人生命运?现在就为你解说一番!
一、出生吉日对应
出生吉日
对应出生农历日期
太阳日
初一
初七
十三
十九
廿五
太阴日
初二
初八
十四
二十
廿六
天父日
初三
初九
十五
廿一
廿七
天母日
初四
初十
十六
廿二
廿八
天帝日
初五
十一
十七
廿三
廿九
天皇日
初六
十二
十八
廿四
三十
二、出日吉凶口诀与现代解析
太阳日古代口诀:生日遇太阳,聪明财禄盈,手作一生强,祖业更丰盈。现代解析:出生在太阳日的人,执行力强,勤劳聪慧,比较容易凭借自己的双手光耀门楣。
太阴日古代口诀:生日过太阴,四处得财粮,才高众人钦,夫妻乐年年。现代解析:才高八斗,学识丰富,多贵人,是太阴日出生之人的重要特点,在婚姻生活中也多注重情趣,责任感强,夫妻生活和谐。想婚吗?你何时结婚运最强?
天父日古代口诀:天父降生日,艺高心性强,早年财难聚,末年免悲哀。现代解析:天父日出生之人,多才多艺,心性也高,有点傲气,对钱财不太入眼,财来财去难留存。年纪渐长才会意识到要存钱,晚年不用愁,可逍遥度日。
天母日古代口诀:天母降生日,喜逢贵荣华,衣禄主平平,钱银不久聚。现代解析:「低调的贵族」可以用来形容这类天母日降生的人。平时衣食住行看上去不怎么突出、奢华,但经济底子却很足,很有理财能力与眼光,易发达。命中财库超旺?秘传九星为你揭晓
天帝日古代口诀:天帝出生日,朋友天下结,心性人快乐,男女多分离。现代解析:这类人性格乐观豪爽也洒脱,善交际,朋友遍布天下,生活精彩多姿。只是定性不足,也易导致感情不稳定,不是常分隔两地,就是易分手。
天皇日古代口诀:人生遇天皇,事事多吉昌,早离祖住房,出外置立业。现代解析:自强不息的典范,比较能白手起家,即使不靠祖产父母,也能做出一番成绩。只是性格也较为倔强,与家人的关系容易起冲突。灵视50岁的你,财满柜福满门?
虽然不认命、不信命,才是对待命运的正确方式,然而我们却不能不「知命」。只有知命,预测命运的走势,我们才更能把握命运,打破命运!
知命,是为了让我们更能与命运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