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那本卷边的老黄历,2019年7月那一页被我妈用红笔圈得密密麻麻——“初六宜动土,十八灶神吉”,旁边还歪歪扭扭备注着“买糯米三斤”。打灶这事儿吧,在农村可是顶天的大事,比娶媳妇儿还讲究时辰。记得那天二叔蹲在门槛上抽烟,眯着眼说:“灶台歪一寸,媳妇吵三年,得找个手脚稳的师傅。”
我们村管砌灶台的叫“灶头军”,2019年那会儿方圆十里就剩老陈还在干这活儿。他工具箱里永远有:
最绝的是他那本灶台样式图,从“八仙过海”到“金蟾吐钱”,价格差得离谱:
样式 | 工时 | 工钱(2019年价) | 适合家庭类型 |
---|---|---|---|
单眼灶 | 1天 | 800元 | 老两口 |
双眼带烤箱 | 3天 | 2200元 | 儿子要结婚 |
三眼带神龛 | 5天 | 4800元 | 祠堂公用 |
打灶第三天,我妈突然大清早把我踹醒:“快去镇上买鞭炮!要500响的!”原来砌到烟道口得“喂甜嘴”——往水泥里掺糯米水。老陈边搅合边念叨:“你们年轻人不懂,这黏糊劲儿能管住灶王爷的腿。”下午三点十八分,随着一串炸耳朵的鞭炮响,灶台正式“开眼”,邻居王婶端来一碗生米非要放在新灶上:“这叫借火种,你们家灶旺!”
现在想想,2019年那会儿的灶台藏着太多门道:
最逗的是我表弟,非说现代煤气灶更好,被二爷拿着烟杆追了半条田埂:“火烧不旺家,子孙穷叮当!”
打灶完第七天要“看灰卦”——把灶灰抹平等一夜,据说裂纹能预示吉凶。那晚全家轮流去厨房“视察”,结果我妈忘了关窗,早上灰面被风吹得干干净净。老陈挠着头打圆场:“没纹就是大吉嘛!”后来才知道,他给每家都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