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头的黄历可不是随便翻翻的玩意儿——家家户户的农事安排、婚丧嫁娶全指着它。1950年7月,新中国刚满周岁,老百姓手里攥着的黄历还带着民国时期的排版习惯,竖排繁体字,纸页泛黄,翻起来哗啦响。
最打眼的当属“宜忌”栏:
日期 | 宜 | 忌 |
---|---|---|
七月初一 | 开市、祭祀 | 动土、安床 |
七月十五 | 嫁娶、纳畜 | 行丧、破土 |
(啧,中元节前一天居然写着“宜嫁娶”,放现在谁敢啊?)
7月7日小暑,黄历上印着“蟋蟀居宇”四个字——意思是虫子都热得躲进屋里了。老农却嘟囔:“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结果那年长江流域真又闷又潮,庄稼汉们边擦汗边骂老天爷不按套路出牌。
重点来了:1950年7月23日大暑,黄历角落印着“暴雨将至”的提醒。后来地方志记载,那年夏天淮河发了大水,冲垮了安徽好几个县。现在想想,老祖宗的经验还真不是瞎编的……
翻到7月27日——嚯!“忌远行”三个字写得特别粗。后来查资料才明白,那天朝鲜战争打得正凶,东北边境风声鹤唳。可黄历编纂者哪儿知道这些?纯粹是按老规矩写的“四绝日”,阴差阳错倒成了预言。
(你说玄不玄?)
7月10日“宜剃头”,胡同口王师傅的剃头挑子排长队。街坊李大爷念叨:“黄历说今天剃头能避瘟,可咱新社会要讲科学嘛!”——话虽这么说,他自己倒第一个坐上了板凳。
再看7月30日:
(难怪供销社那天死活不肯收粮票,原来是被黄历绊住了脚!)
黄历最后一页印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1950年的上海纺织厂早挂上了“劳动光荣”的标语。年轻女工们笑着把黄历塞进抽屉,转身就去赶工支援前线——新旧交替的时代,连老黄历都透着一股子矛盾劲儿。
对了,差点忘了说:那年7月没有31日,30号底下直接印着“明日立秋”,可把算错日子的人坑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