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年四月的底色
壬辰年的四月,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矛盾综合体”。黄历上印着“宜嫁娶、动土”,街坊却传着“龙年犯太岁”的嘀咕。老黄历翻得哗哗响,我爷叼着烟斗突然蹦出一句:“这日子啊,像块老腊肉——看着黑,嚼着香。”
日期 | 节气 | 民间禁忌 |
---|---|---|
四月初三 | 谷雨 | 忌晾晒被褥(防虫蚁) |
四月十八 | 立夏前候 | 不借钱(怕“夏打盹”亏本) |
二、舌尖上的四月
菜场里莴笋顶着露水,卖菜阿婆的吆喝比扩音器还响:“三月荠菜四月笋,错过再等一冬眠!”家家灶台飘着腌笃鲜的咸香,但主妇们心里都绷着根弦——
王会计家嫁闺女,偏选初八“闭日”。酒席上红烧蹄髈油光锃亮,隔壁桌三叔公却撇嘴:“龙抬头月份娶亲,新娘子压不住轿。”结果新人敬茶时,茶托“哐当”裂成两半,满堂宾客的筷子都停了半秒。
四、商家的生意经
布庄李掌柜的账本泄露天机:
货品 | 销量增幅 | 玄机 |
---|---|---|
红绸布 | 220% | 冲喜用“龙缠红” |
桃木梳 | 180% | 立夏“梳走晦气” |
五、现在的回响
当年觉得迂腐的讲究,现在倒咂摸出点味道。社区里突然流行起“壬辰年式”庭院布局,风水师老周的手机被预约挤爆:“您给看看,我这鱼池是不是得挪到东南角?”
(思考停顿)或许日子本就像这四月的天——你以为在挑黄道吉日,其实是日子在挑人。
最后补个冷知识:那年四月十五的月相表显示,当晚的月亮比现在亮8.3%,可惜满城都在讨论“太岁方位”,没人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