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起名随母姓可以吗 老婆未经同意私自让孩子随母姓

2025-09-20
来源:大吉哥站长

作为一个起名专家,在给宝宝起名字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很困惑的爸爸妈妈、或者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很少)来向我咨询,宝爸宝妈都是独生子女,宝宝起名字的时候到底是该随父姓还是随母姓?

在给宝宝起名字的时候,我们把宝宝的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和姓氏作为根,名字作为枝,所有的根都可以长出很多的枝叶来,从这个角度来说,随父姓和随母姓都可以。但我也曾经遇到过很多比较特殊的八字,有的是跟着爸爸的姓氏排出来的卦象非常好,有的是跟着妈妈的姓氏排出来的卦象非常好,这个时候如果仅仅从宝宝运势的角度考虑,我也可以提出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但是随着二胎的开放,今年遇到宝宝起名字到底是该随父姓还是随母姓的这个问题越来越多,作为一个起名专家社会学者,这就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发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

对于现代的很多小家庭来说,给宝宝起名字到底应该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呢?如果这个问题是小两口商量可以决定的,大家就没有必要在意,根据父母亲的意愿给宝宝起名字就行;但如果双方长辈都在意,那就得相互很认真的协商。但是协商的前提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跟谁姓的问题,真的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孩子无论随父姓,还是随母姓,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对于孩子来说很重大的影响。

从整体来说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大多数家庭的宝宝起名字时是随父姓的,如果,你的孩子也随父姓,那么仅仅算是顺应时代潮流。如果随母性,也未尝不可,但是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想想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看到你的名字,会很不自觉的判断出你父亲的姓。我相信这个大家一定都经历过,但是当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其他的一些人发现你随母姓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单亲家庭?爸爸是上门女婿?于是歧视就产生了。

同样,当大家发现你的孩子随母姓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也会是如此,这个推断并不对,因为你的家庭很好,你的孩子也有一个好父亲;但是,大家一定会基于整个社会的整体认识去判断,这种判断方式谈不上对错,因为整个社会就是如此的,虽然现在的社会很开明,但你无法改变别人的思想和推断方式。

第二,宝宝起名字跟谁姓是一个家族传承问题,如果宝妈的家族比较一般,同时,你又嫁入了豪门,即使你是独生女,那么让孩子随父姓吧,你的宝宝会获得更多的家族资源和优势,这是随你姓所永远无法拥有的,因为毕竟没有几个家族会把大量的家族资源和产业遗留给一个外姓人,国外可能可以,国内会很少,只要你的宝宝随父姓,那么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获得了你老公家族的大量资源和地位,这是孩子随你姓,你的家族永远也不能给他的。

第三,如果恰好你是一个凤凰男,娶了一个富家千金,那么给宝宝起名字跟谁姓这个问题似乎就复杂了。因为中国是父系社会,孩子随父姓似乎天经地义,但是,由于女方家族势力过于强大,如果,孩子随母姓可以获得比随父姓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更高的地位,在此,我仅仅说出我的观点,还是让孩子随母姓吧,毕竟自己的那点面子比不上孩子的未来啊。

我们老家原来有一个土豪煤矿长,资产颇丰,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这三个女儿当时为了好找对象,谁都不愿意给他招到家里顶门户(嫁出去怎么也比招到家里选择空间大)。老头火了,告诉大家他这一辈子挣的钱几个女儿女婿谁都没有份,但所有的外孙、外孙女,只要跟他姓的,都有份;不跟他姓的都甭想。呵呵。。。。。。几乎所有的外孙、外孙女后来都跟这土豪矿长姓了。

第四,说一下二胎,中国已经开放了二胎,讲道理,如果老大是随父姓的话,第二个孩子是可以随母亲姓的,我觉得,不管怎么样,都应该照顾一下作为独女宝妈及其家族的感受。

给宝宝起名字随母姓还是随父姓?

随母姓罗

不要问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不要问为啥随父姓可以高枕无忧,而随母姓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因为从古至今都存在着一个不是道理的道理:

挑战社会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亲爱的宝妈宝爸以及宝宝们,你们做好了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的准备了吗?你也计划让你们的宝宝做好了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的准备了吗?

只要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亲爱的宝妈们,就勇敢的让你们的二胎宝宝随你姓吧。

:不必须。

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特殊情形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一般而言,子女出生后,其姓名是经父母双方协商一致后确定的,因此孩子姓名的变更,同样应由双方协商一致。特别是父母离异后,为了使未成年人顺利健康地成长,父或母以及孩子,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未成年人的姓名。作为子女,对自己姓名的命名享有自主权,但如欲更改父母已确定的姓名,应当在成年以后。未成年人尚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其姓名的命名,应当尊重父母双方的共同意见。准备好自己已经打算修改的名字,一般情况下姓别是不允许修改的,但是部分人员以前是跟母亲姓的,也可以修改成跟父亲姓,跟父亲姓的也可以修改跟母亲姓。在工作时间到自己户口本所在地的派出所,户籍中心申请办理,跟户籍科的人员说明需要改名字的理由,然后就把相关资料给他们。最好改名时间是:满16岁办理身份证时候,一起把身份证的名字也修改,不用浪费,上大学、工作之后改名字影响比较大,比较麻烦。三、变更姓名申请材料。1、本人或者父母申请2、户口本。3、姓名变更更正的理由和相关证明。变更姓名审批程序:申请口受理场审查批理。变更姓名审批时限:派出所二十个工作日,分局县局十五个工作日。变更姓名审批收费:不收费四、户口本改名字具体流程步骤1、写更名申请2、到街道或单位的证明,改名字的程序特别提醒,如果是学生就到学校开证明,只需证明是本校学生即可。3、到户口所在地的户籍部门申请更名,填更名申请表格,需要加盖户籍专用章,管片民警签字,所长签字、到县级户籍部门签字ww.yw11.com起名网户口本改名字的程序5、公证要求超过16周岁要的公民改名字需要公证、到市公安局户籍部门签字,改名字的程序特别提醒,未满16周岁无此步骤、回到户口所在地户籍部门打印新的户口8、需要的资料:户口本,身份证,2张1寸照片,工本费14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现在的年轻人都富有创新精神,竟然有胆识挑战传承几千年的姓氏文化,精神可嘉。说到这个话题,我们无法绕开济南一个叫“北雁云依”的小女孩,因为这个名字,让全国人大的法律专家们出台了一个关于姓氏的立法解释,厉害吧!

一、“北雁云依”姓氏案

2009年,济南市民吕先生给女儿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北雁云依。在办理户口登记时,被当地燕山派出所以姓名“北雁云依”不符合办理户口登记条件为由而拒绝,因为吕先生夫妇及长辈,没有人姓“北”,也没有人姓“北雁”,更没有人姓“北雁云”。

吕先生不服,他认为婚姻法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但没有禁止公民给孩子起名字时,在父姓、母姓之外选择姓氏。为此,吕先生于2009年12月17日以被监护人“北雁云依”的名义向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成为全国首例姓名权行政诉讼案。

对于此案,当地法院也做难了,不知如何适用法律规定。案件中止审理后,法院报请有权机关(全国人大)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等到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一个立法解释,案件才恢复审理。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该项规定设定了在父母姓氏之外选取其他姓氏的两个必备要件:一是不违反公序良俗,二是存在其他正当理由。原告“北雁云依”的父母自创“北雁”为姓氏、选取“北雁云依”为姓名给女儿办理户口登记的理由是“我女儿姓名‘北雁云依’四字,取自四首著名的中国古典诗词,寓意父母对女儿的美好祝愿”。此理由仅凭个人喜好愿望并创设姓氏,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会造成对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的冲击,既违背社会善良风俗和一般道德要求,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社会的良性管控。据此,法院驳回原告“北雁云依”要求办理户口登记的诉讼请求。

二、立法解释:孩子应随父姓或母姓,三种情况例外

根据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立法解释,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三、相关“赵C”网红名已成为历史

赵C,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居民,1986年出生。鹰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以“C”为外文文字为由不给他换“二代证”,要换“二代证”必须把这中英结合的名字改掉。为了姓名权,赵C将鹰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告上法庭。该案被媒体称作“全国通过诉讼捍卫姓名权第一案”。法院一审判决:责令月湖分局允许赵C以“赵C”为姓名申办第二代身份证。判决后,月湖分局提出上诉,二审过程中,双方经协商,达成和解,赵C改名。

四、相关名字使用生僻字,办事难难难!

因为算命先生给自己起了一个含“迻”(音:yí同“移”)字的姓名,让沈阳40多岁的李女士在办事时吃尽苦头。原来上学、办户籍、办证都是手写的,问题不大,现在办什么手续都用上了电脑就麻烦了,电脑打不出这个字,连第二代身份证都是有心的民警给拚接出来的,现在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个房子,可就因为名字中这个生僻的“迻”字,上房证一事只能一拖再拖…

结束语:

因为“北雁云依”案,有关姓氏的争议解决了。对于如何起“名”,争议仍在继续,我们期待《姓名登记条例》的实施。大家在生活有没有发现比较另类的名字,欢迎来分享!

根据您的命盘精准计算,排除方位冲煞等不利之日,为您精心挑选黄道吉日。